和珅,这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一个字——贪婪。
在广受欢迎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老师饰演的和珅形象深入人心,塑造了一个狡猾奸诈、阿谀奉承的贪官形象,成为众人谈论的焦点。
然而,电视剧毕竟是文艺创作,为了吸引观众,难免对人物性格有所夸张。真正的历史上的和珅,并非只是个滑稽可笑的丑角,他有着更复杂的一面。
和珅在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之前,也经历了一段颇为坎坷的童年。三岁时,他的母亲因生下弟弟和琳难产去世;九岁时,父亲又因病离世。
从小丧失双亲的和珅,只有一个年仅六岁的弟弟相依为命。年幼的他在深宅大院中,没有大人庇护,遭受了不少欺凌。父亲去世后,府中的妾室们为争夺财产,甚至一度试图将和珅兄弟赶出家门。
展开剩余86%幸好,并非所有人都见利忘义。和珅父亲的一位偏室对他怜悯,时常暗中帮助;一位资深的老家丁也不忍看到小主人受苦,常加以保护。
和珅的童年充满了波折,他就在这种艰难中一步步成长。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权势的重要性。从小立志发奋读书,誓要进入朝廷,改变命运,扬眉吐气。
他顺利考入咸安宫,刻苦钻研四书五经,诗歌、绘画、书法样样精通,深得老师们的赞赏。语言方面,他勤奋学习,满、蒙、汉、藏四种语言均能流利运用。
凭借出色的才华和努力,十八岁的和珅被直隶总督冯英廉看中,称赞他虽年轻却胸怀大志,未来不可限量,还将孙女冯氏许配给了他。
次年,和珅参加科举考试,遗憾落榜。最终,靠祖上荫庇,得以继承一官职。虽然这职位能维持生活,但权力有限,与他的雄心相比显得有些凄凉。
然而,风水轮流转,暂时的失意并非终点。就在和珅郁郁不得志时,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
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塑造的滑稽形象截然不同,和珅容貌俊秀,气度非凡。岳父曾称赞他“相貌白皓而英俊”,著名学者马未都也称他“按现代审美,堪称小鲜肉”。
凭借出众的外表和气质,和珅被选入銮仪卫,负责皇帝出行安全,得以近距离接触皇帝。三年间默默耕耘,凭借出色的办事能力升为三等侍卫,成为皇帝身边的亲近侍从。
二十三岁那年,和珅迎来人生关键时刻。他终于与乾隆皇帝搭上话,展现才学。此后官运亨通,逐步走上权力巅峰,成为皇帝身边无可替代的大臣。
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离不开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朝堂上虽有众多臣子,但如何获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却是一门学问。他明白皇帝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心中了然,积极行动。
这里须了解和珅所处的时代背景。清朝作为满族统治的朝代,满族取代汉族成为统治者,汉族对此心存不满。满族为稳固政权,采取尊重儒家文化的策略,安抚汉族士人。
乾隆皇帝尤为重视汉文化,特别喜爱书法、绘画和诗歌。他热衷收藏名家书画,并亲自盖章,既示所有权,也表达对汉文化的尊重,同时警告士人勿妨碍统治。
和珅作为满族,也深谙这一点。他不仅通晓四书五经,对朱熹理学亦有研究,闲暇时常与文人墨客聚会。
据史料记载,和珅酷爱《三国演义》和《春秋》,更因其保护,《红楼梦》得以传世。
君臣共享文学爱好,促进了他们的亲密关系。乾隆对和珅颇为欣赏,常与他探讨诗词。乾隆一生作诗超过四万首,喜爱之深可见一斑。和珅深谙皇帝诗风,亦勤奋作诗,常被乾隆点名赋诗,二人谈笑风生。
可见,要成为皇帝宠臣,绝非偶然。必须了解皇帝喜好,潜心钻研,付出巨大时间和精力,方能获得信任。
众所周知,和珅贪婪成性,但他刚入仕途时,也曾想做清官。
和珅任侍郎时,有一名安明送礼请托,希望升为司务。和珅答应帮忙,但拒绝收礼,坚守廉洁。
安明升职后送厚礼答谢,和珅再次谢绝。此时和珅尚年轻,抱负远大,不愿同流合污。
然而好心未必有好报。安明新官上任五日,老家来信要他回乡守丧,但他隐瞒此事。风声走漏,和珅因包庇安明被弹劾。虽未判定为故意包庇,但此事令和珅树敌无数,仕途蒙上阴影。
彼时和珅因讨好乾隆身居高位,备受嫉妒排挤。安明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临重重打压,和珅只能奋力反击。父母早逝,无亲戚庇护,唯有手中权力可依赖。如何掌握权势?他选择了贪腐这条难以回头的路。
民间童谣唱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传言他被抄家时,囤积财富高达八亿两白银,超过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总和。
和珅的贪婪不仅为满足私欲,也因乾隆皇帝沉溺享乐有关。乾隆多次南巡,花费巨大,而这些开销正是和珅想方设法筹措的,这也令他更受皇帝信任。
乾隆晚年,和珅权势滔天,几乎与皇帝并驾齐驱,外号“二皇帝”。而继承人嘉庆则权力有限。
乾隆驾崩十五天后,嘉庆皇帝下令和珅自尽,终年四十九岁。
和珅临终时留下绝命诗:“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生。”细读和珅一生,可见其才智非凡,正如马未都所言,他的性格绝不仅仅是“贪”字能概括。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最终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历史开讲。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网-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