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出自荆轲刺秦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讲的是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传奇经历。许多人都认为太子丹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是因为他对嬴政有深仇大恨。传说太子丹与嬴政曾在赵国当过人质,两人曾是朋友。后来,嬴政回到了秦国,并迅速崛起成为秦王。随后,燕国派太子丹再次前往秦国当人质,但嬴政却忘恩负义,高高在上,对昔日的朋友冷漠无情。由此,太子丹心生怨恨,决定用刺杀嬴政来报仇。
但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恐怕并不完全是。
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远非单纯的个人仇恨。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燕国的存亡,而非一时的泄愤。那个时代,七雄争战不断,天下动荡不安。经过几百年的纷争,秦国终于崛起,嬴政继承了六代的积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秦国的崛起,带来了其他六国的衰落,尤其是山东六国,早已元气大伤,唯有秦国日益壮大。
嬴政逐步蚕食六国领土,而其他国家除了割让土地换取暂时的和平外,已无力与之抗衡。此时的六国,实质上是在“割肉喂虎”,而这只“虎”不仅贪得无厌,且总有一天会将所有肉吃尽,无法满足。然而,尽管六国一再妥协,秦国却始终没有停止侵略,三晋面临灭亡,燕国的安全也岌岌可危。作为国力较弱的燕国,根本无法抵挡秦国的威胁,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展开剩余67%在这样的生死存亡之际,太子丹不得不寻求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保全燕国的未来。他将希望寄托在刺客荆轲身上,决心通过这个极为危险且不确定的计划来改变局面。太子丹当时对荆轲说过这样的话:“我个人的计策或许愚昧无知,但我认为如果能找到天下的勇士,逼迫秦王返还六国失地,或许能像春秋时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逼得嬴政作出让步。若实在无法做到,就杀了嬴政,借此引发秦国的内乱,六国借机联合对抗秦国。”由此可见,太子丹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方面,希望通过劫持秦王来迫使秦国退让;另一方面,如果无法劫持秦王,他希望通过刺杀嬴政,制造秦国内部的动荡,借机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然而,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太子丹的计划显然是极为理想化的,几乎注定要失败。这是因为几个原因。首先,秦国历代王朝皆以“诈”字为治国之本,从不讲信用。如果荆轲成功劫持了嬴政,嬴政根本不会像齐桓公那样遵守承诺,秦国极有可能继续扩张,六国依然难以获救。其次,即便荆轲成功刺杀嬴政,秦国依然可以迅速立起新的君主。而且,六国长时间以来都畏惧秦国的强大,联合抗秦的可能性非常小。更重要的是,秦国严苛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对将领家属的人质制度,极大地制约了秦国的将军们。即使秦国爆发内乱,其内部的将领也不会轻易背叛,继续保持对嬴政的忠诚。
所以,即使荆轲成功刺杀嬴政,六国也未必能够趁机崛起。太子丹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行动,展现了燕国太子丹的无奈与血性。在六国纷纷屈服于秦国时,燕国太子丹并未选择投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与韩王的屈服、齐王的不战而降相比,太子丹的决定虽然失败了,但至少他有勇气和决心去做一场无可挽回的尝试。
尽管他的计划漏洞百出,无法实现,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子丹的选择或许是一种绝境中的英勇抗争。尽管看似不智,但在国破家亡的危机中,太子丹的决心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网-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