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者在服用中药初期,会遇到一些短暂的不适:可能是轻微腹泻、头晕,或是原有症状暂时加重,比如胃部隐隐作胀、皮肤微微发痒。这些反应常让患者疑惑:“是不是药不对症?” 对此,成都中医肿瘤研究院陈中刚主任解告诉患者:“这种情况可能是中医所说的‘瞑眩反应’,看似不适,实则可能是身体在药物作用下调整失衡状态的信号。”
陈中刚主任
“瞑眩”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意为药物若不能引发轻微的不适反应,重病就难以痊愈。
陈中刚主任指出,瞑眩反应本质是“正邪相争”的表现:中药进入体内后,会推动正气与体内病邪(如湿邪、热毒、瘀血等)相互作用,在排出病邪的过程中,暂时打破身体原有的平衡,从而出现短暂不适。就像清理堵塞的河道,初期搅动淤泥会让水变浑浊,待污物排净后,水流自会清澈。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瞑眩反应可能与药物促进代谢、调节免疫有关。比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可能加速体内毒素排出,导致短暂腹泻;活血化瘀的药材可能改善局部循环,引起轻微头晕或酸胀感。这些反应通常具有“短暂性”和“自限性”特点:持续时间多为 3-7 天,程度较轻,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且随着服药进程会逐渐缓解。
展开剩余49%临床常见的瞑眩反应包括:
服用祛湿药后,可能出现尿量增多、轻微腹胀或排便次数增加(排出体内湿浊);
服用清热解毒药后,可能有短暂口干、轻微皮疹或原有炎症部位暂时不适(热毒外排的表现);
服用补气养血药后,部分人会出现短暂头晕、乏力(气血重新分布的调整过程)。
成都中医肿瘤研究院陈中刚主任强调,瞑眩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有本质区别:不良反应多为持续性剧烈不适(如呕吐、高热、严重皮疹),且随服药时间加重;而瞑眩反应程度轻微,多在继续服药后减轻或消失。若出现前者,需及时停药并就医;若为后者,可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服药剂量或时间(如饭后温服、少量频服),通常无需中断治疗。
陈中刚主任:应对瞑眩反应的关键是“顺应身体调节”:服药期间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减少脾胃负担;适当饮用温白开,帮助代谢;保证充足休息,为正气恢复提供条件。陈中刚主任常建议患者搭配山药粥、小米汤等健脾食材,增强脾胃功能,辅助身体适应药物作用。
注:图片来自ai生成
发布于:四川省景盛网-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