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考生们马上又要迎来一轮新“战斗”——志愿填报。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老师们已经开始新一轮的本科招生宣讲,其中,他们介绍的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6月22日《现代快报》)
该专业的招生归类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大类下,专业方向为“动物科学(伴侣动物)”,学制4年,毕业生将被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这个被形象地称为“宠物”本科专业的学科,不仅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伴侣动物领域的空白,更是教育体系对宠物经济的一次精准回应。据统计,2024年,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
图/视觉中国
当传统兽医专业仍聚焦于畜禽疾病防治时,“宠物”专业已将目光投向猫狗马的繁育、营养、行为、美容护理等,这种专业细分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消费升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生动图景。
宠物经济的崛起绝非偶然现象。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家庭结构小型化,不少人将情感需求投射到宠物身上;经济水平提升则使“为爱买单”成为可能,宠物食品、医疗、美容等消费呈现品质化趋势。中国农业大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将教学资源向伴侣动物领域倾斜,体现了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设置在农学而非管理学门类下,强调从动物科学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这种“硬核”培养模式有望突破当前宠物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瓶颈。
“宠物”专业的设立还具有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意义。在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如何平衡养宠权利与公共管理?当宠物医疗纠纷频发时,怎样建立行业标准与伦理规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动物福利与行为学”等科目,暗示着培养目标不仅限于技术人才,更包含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与文明养宠理念的传播者。从这个角度看,“宠物”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价值可能远超市场预期。
当然,新兴专业总要经历成长阵痛。课程体系如何避免成为兽医专业的“翻版”?有待时间检验。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打破“宠物行业不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偏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教育改革勇气。当越来越多高校注意到消费新趋势对人才结构的影响,除了“宠物”专业,我们还期待看到更多像智慧养老、休闲农业这样的特色专业涌现。
宠物经济的本质是情感经济,而“宠物”专业的价值在于用科学态度对待这份情感。从看家护院到家庭成员,宠物角色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个看似小众的专业方向,恰如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显微镜,让我们清晰看见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情感需求多元化等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宠物”本科专业的出现不仅合理,而且必要,它既是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更是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
文/苑广阔
景盛网-配资公司排行榜-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